新闻中心 /News
OB电竞网址上瘾了安踏的收购拼图打法还能玩多久?
安踏全资收购德国品牌Jack Wolfskin,收购价2.9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21亿元。
2.自2009年起,安踏通过收购不断扩张品牌拼图,但近年来收购品牌增长瓶颈显现。
3.然而,安踏依然持续收购,如亚玛芬体育、FILA等,导致市场对其商业模式担忧。
4.资本市场对安踏的担忧反映在股价上,2022年10月股价较高峰跌掉60%以上。
5.安迪品牌力下滑,产品质量问题频发,导致消费者对“安踏收购”的买单意愿减弱。
2005年提出这句口号的安踏,永不止步的不光是品牌,还有“收购”的步伐。
4月10日,安踏又出手了,全资收购德国品牌Jack Wolfskin(狼爪),收购价2.9亿美元,折合人民币约21亿元,在其品牌拼图中再添一块。
喜欢徒步和登山的朋友,对狼爪应该不陌生。这个品牌已有44年历史,是欧洲户外的标杆品牌,产品线涵盖户外服装、背包及配件、专业装备,满足徒步、自行车、滑雪以及露营等消费场景,也提供日常休闲服饰。
正加速下沉。掌门人丁世忠以6.5亿港元收购亏损的意大利品牌FILA(斐乐),将其定位“高端运动时尚”。
从收购FILA开始,安踏一发不可收拾。此后十年中,安踏斥资共计超220亿元持续收购,大杀四方。
其中包括2015年收购俄罗斯以及东欧市场的运动休闲品牌Sprandi(斯潘迪);2016年斥资1.5亿元收购迪桑特在中国区独家经营、产品设计、销售及分销的业务;2017年收购韩国高端户外品牌KOLON SPORT(可隆)。
2023年10月,他们又高调买下国产瑜伽品牌MAIA,加码女性运动市场。
回顾安踏近年发展史,基本是一条“买买买”铺就的扩张史,靠收购迅速“长胖”,但未必长强。
拿FILA来说,2024年,FILA贡献了266亿元营收,占集团总收入的37.6%,甚至比主品牌的份额还要高!然而包括安踏主品牌在内,麾下品牌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瓶颈。
2024年,安踏主品牌收入335.2亿元,同比增长10.6%,对比2016-2020年主品牌年均15%以上的增速,增长明显趋缓;经营利润率也从22.2%下滑至21%。
如果说主品牌开始失速是“基本盘”的松动,那么收购来的子品牌的停滞,则是增长引擎熄火。
还是以营收贡献最大的FILA为例,2024年FILA营收增速从2021年的25.1%骤降至6.1%,而在2019这个数字曾经高达73.9%!同时,经营利润率也下滑了2.3个百分点,以致经营利润录得67.38亿元,下滑2.6%,步入负增长!
等国产品牌,lululemon等外国品牌夹击,陷入“高端不够专业,时尚不如新锐”的尴尬。
增长乏力的直接影响便是货品积压,安踏集团2024年存货暴增了35亿元,同比增长近五成;123天的存货周转天数,比2023年多了9天,而比竞品李宁多出整整59天,几乎高出来一倍。而存货的积压,一定程度上又吞噬了现金流。
丁世忠曾说:“单一品牌年销售超过100亿美元的机会,将越来越少,很多新赛道、新品类的增长机会,则可以把握。”
啥意思呢?当整个盘子已经做到十分庞大的规模,增速开始放缓,市场被吃得差不多的时候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继续买个新公司,切入新赛道,以维持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不。
因此,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,安踏再度拿起那个让它一度步入巅峰的武器——收购扩张。
然而这一路径依赖令人玩味:当FILA增长失速,就再买一个狼爪;当亚玛芬体育在中国渗透率提不上去,OB电竞APP就继续收购日本滑雪品牌。
如今,安踏700亿元营收中,收购品牌贡献率已超过60%,持续“买买买”的拼图模式,当线
2021年8月,安踏股价一度冲上180港元(前复权价),市值突破5000亿港元,但此后持续回调,南向资金和股东频繁减持。
就在股价见顶前四个月,OB电竞APP安踏老股东还折让7.54%配售8800万股,合共占全部已发行股份约3.26%,每股作价131.48港元,一把套现115.7亿港元!
主力资金流失导致股价跌跌不休,安踏股价到2022年10月已经跌至约65港元,较高点跌掉60%以上,此后一直低位徘徊,不复当年之勇。
下跌隐隐透露市场对于安踏商业模式的担忧——增长高度依赖收购,能长久吗?
从迪桑特到亚玛芬,安踏的收购逻辑简单说就是通过收购成熟品牌快速切入细分赛道,再利用中国供应链和渠道优势扩大规模。这一策略在早期奏效,但当收购标的增多、整合难度加大时,风险也随之累积。
2022年,FILA因在直播中虚假宣称“NBA球员在用鞋垫”等,但无法提供证明,被罚款10万元。
尽管事后下架并致歉,但此类事件频发也暴露了过度扩张之后安踏品牌管理的一丝浮躁。
安踏2024年的研发投入约20亿元,不到“销售和分销开支”的十分之一,相比耐克(年研发超50亿美元),差距更达18倍之多,比营收的差距明显大得多,完全不能匹配其全球第三大体育品牌的行业地位。
之前有消费者在淘宝官方旗舰店购买了一双安踏运动鞋。没想到才穿了三个多月,鞋子就鞋面开裂,联系客服后,对方却以超出三个月为由拒绝售后服务。迫于无奈,他最后选择投诉。最终,经过一番调解,安踏选择为其退货退款。
这并非孤例,鞋面开裂、开胶、产品不舒适等现象层出不穷,近期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。目前,黑猫投诉平台涉及安踏的投诉有8594条,主要集中在鞋底开胶、服装起球等。
对于质量问题,安踏在年报中表示,“若在出厂后发现质量或安全缺陷等问题的产品,会根据《产品召回管理制度》进行后续回收处理,确保问题产品得到妥善处理。”
产品质量问题之所以频出,除了研发投入不足,代工比例过高或也是重要原因。近年来,安踏的鞋服多数来自代工企业,自产比例降幅明显,容易出现品控监管缺失,埋下隐患。
此前第一财经的记者为此事采访过安踏集团的管理人员,得到的回复是:“(安踏产品)主要是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,自产的比例很低。”
研发投入不足,产品力下滑,让安踏主品牌在市场上丢城失地——500元以下的运动鞋服市场被特步、鸿星尔克等品牌分食,而中高端市场又难以突破耐克、李宁的防线。
这或许才是安踏持续不断开辟新赛道的底层原因之一。多年来,安踏从丁世忠到一众高管,一直在喊全球化的口号。但安踏和丁世忠需要搞明白一件事:品牌不是买来的,而是养出来的,真正的全球化不是买下一个logo就完事了,它是一整套的价值输出。
只有当消费者愿意为“安踏制造”而非“安踏收购”买单时,一家真正“强壮”的运动品牌才算养成。